文章
  • 文章
搜索

手机
通讯

厨卫
大电

个护
健康

视听
影音



手机
通讯

厨卫
大电

生活
电器

个护
健康

视听
影音



文化引领 特色标杆

首页 >> 会员中心 >>会员动态 >> 志通・道合 大通故事汇之铁军精神
详细内容

志通・道合 大通故事汇之铁军精神

微信截图_20250609105014.jpg

时光雕琢奋斗印记,故事谱写时代新章。恰逢山东省大通建设集团《大通文化纲要》发布之时,《我和我的大通故事》一书顺利完稿,我们以文字作舟,以情怀为帆,倾情开启 “志通・道合” 大通故事汇专栏,邀您共赴大通奋斗者的精神世界。为何选择大通?那些温暖而坚定的回答告诉我:“答案很长,且让一篇篇真挚的故事缓缓流淌,诉说岁月里的答案。”

今日分享的铁军精神故事,是1999年,大通公司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援藏的号召,受山东省公路工程总公司的指派,精心组织施工人员赴藏援建山东路,这支铁军队伍奔赴海拔 4500 米的雪域高原,在缺氧、严寒与狂风裹着砂砾的恶劣环境中,日夜鏖战。他们以钢钎般的坚韧扎根冻土,用汗水浇筑路基,攻克高原施工技术难题,提前完成援建任务。那一条条蜿蜒的公路,不仅连通了雪域天堑,更镌刻下大通人 “缺氧不缺精神” 的铁军担当。    


天路——援建山东路纪实

建设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杨立会

大通公司作为山东公路建设军团的一支尖兵,1999年,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援藏的号召,受山东省公路工程总公司的指派,精心组织施工人员赴藏援建山东路。历时3个多月,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援建任务。在援建过程中,广大施工人员历尽千辛万苦,克股了重重困难,充分发扬了“能吃苦,能忍耐,能战斗,能奉献”的精神,用血水,汗水和智慧在高原上建起了一条记载山东人民支援西藏,记载汉藏人民友谊的希望路。

大通公司作为山东公路建设军团的一支尖兵,1999年,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援藏的号召,受山东省公路工程总公司的指派,精心组织施工人员赴藏援建山东路。历时3个多月,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援建任务。在援建过程中,广大施工人员历尽千辛万苦,克股了重重困难,充分发扬了“能吃苦,能忍耐,能战斗,能奉献”的精神,用血水,汗水和智慧在高原上建起了一条记载山东人民支援西藏,记载汉藏人民友谊的希望路。

作为一名援藏施工技术人员,我有幸参加了援建山东路的工程,我的心灵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感动,灵魂更是被一次次的震撼,用笔记下这段经历,与赴藏援建山东路的工友们共同纪念那段难忘的岁月。

微信截图_20250609105715.jpg

1999年7月24日,为实施援建日喀则山东路工程,我与另一名同事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搭上了飞往成都的航班,到达成都后,山东省公路局领导嘱咐:我们不是来旅游,是背负着责任和使命,是来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晚上一定休息好,切记不能感冒,否则入藏会引起肺水肿,严重了还会有生命危险。

25日上午9时40分,飞机平安降落在贡嘎机场,我们内心说不出是兴奋还是恐慌。走下飞机,已置身于西藏高原,发现这里的天空格外碧蓝,蓝得如画似梦。来迎接我们的地方领导用西藏最传统热情的礼节,把洁白的哈达献给了我们。并对我们说:由于拉萨海拔3650米,氧气比济南少1/3左右,走路、上楼梯应缓慢,多加休息,切忌急走、快跑,下午或晚上或许有心跳加快、头晕、胸闷、失眠和消化不良的症状,不要惊慌,放松心情。司机师傅还准备了风油精、袋装氧气,以备不时之需。

前往日喀则的路上,沿着雅鲁藏布江右侧上行,因为是柏油公路,相对好走。雅鲁藏布江与公路落差50米,江水汹涌澎湃,惊涛骇浪,蔚为壮观;公路右侧是陡峭山势,千沟万壑,冰峰叠嶂。司机说,因近几天频繁降雨,路上不时有泥石流倾泻而下,堵塞路面,有时人车遭遇不幸。幸好我们一路上没有遇上泥石流,但不时看见藏族养路工或是在清理泥石流,或是在另辟新路,为过往的车辆、行人提供着安全保障。

走了大约5个小时,到达了日喀则,这时,我呼吸明显加速,特别恶心,连午饭都吃不下。单主任安排住进宾馆睡觉休息。

一宿昏昏沉沉的,早6:40分,因高原反应鼻孔流血,当我努力站立起来时,双脚如同踩着棉絮,一把没有扶到身边的茶几,摔倒了,头上只冒冷汗。倒在地面上,内心极力地劝自己,平静放松,大约过了5分钟,在同伴的帮助下,我重新站了起来,从宾馆内备用的氧气袋吸氧,内心不禁长叹:平安无事。

微信截图_20250609113036.jpg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名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也直接影响到一支队伍的精神面貌和战斗力,1999年8月1日,单位主要领导来到西藏日喀则,具体安排工程施工的各项事宜。他们的行程安排比较紧,没有充足的时间休息和调整。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名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也直接影响到一支队伍的精神面貌和战斗力,1999年8月1日,单位主要领导来到西藏日喀则,具体安排工程施工的各项事宜。他们的行程安排比较紧,没有充足的时间休息和调整。

8月1日下午,单位领导同时出现了高原综合症,但他们却没有时间去医院治疗。因为在藏的省局领导就要召开工程会议,具体安排部署山东路的施工计划、设备安装计划、材料筹备计划,重要的是如何确保在冬季来临之前完成山东路主体工程。他们只是在山东路的一家私人诊所打上点滴,输液没有打完,接到电话通知马上去参加会议。不顾医生的劝阻,坚持参加了长达2个小时的会议。当参加完会议后,出现了严重的恶心和头昏,吃不下晚饭,不得已又到诊所再次输液吸氧。

晚上9点30分,正在宾馆休息的单位领导再次接到电话,要到三楼参加会议。由于四川崇州建安公司桥涵施工队伍施工能力较差,要求我们再调拨人员协助施工单位共同完成桥梁施工任务。当再次回到宾馆,已是深夜11点30分,日喀则的夜晚寒气骤增,与白天的骄阳似火形成很大的反差。

西藏的黎明要比济南晚2个小时,还没有纠正时差的单位领导天没有亮就来到了我们宿舍和拌和厂。他动员我们:这项工程对我们这支打过硬仗的队伍来讲,不是多么宏伟的工程,但却是一项艰巨的使命。一定要按时、优质完成本次援建工程,把它作为一项重点工程,一项政治任务来认真对待,要敢于面对困难。虽然这里缺氧,但是希望大家要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这里海拔虽高,希望大家斗志更高,要树立一座丰碑,树立一种形象。工程分工要明确,各负其责,任何一道工序都不能影响大局,不能拖后腿,要确保整项工程的顺利完工,及时交工。

随后又来到沥青拌和站,叮嘱我们:西藏条件非常简陋,配件奇缺,维修非常困难,但一定爱护设备,经常保养,细致检查,争取顺利完成任务。特别是导热油加温系统,要虚心向厂家工程师请教,以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尽量避免工期延误。


1999年8月5日,我的另一名同事带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16人到达拉萨。赴藏路上,他们经历了“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考验。由于他们到青海格尔木时只停留了2个小时,因此没有得到及时的休息与调整。大家乘座班车,沿青藏公路经过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连绵的雪山在正午日光照射下,犹如冰雪宫殿般雄伟壮观。沿途遇见在生命禁地修建青藏公路的人们,当车辆从他们身边驶过,他们马上招手致意。简单的手势传递着来自世界之巅的友情,传播着生命的伟大与战斗者奋斗不息的豪迈。他们令每个过客心中充满无言的敬意。

在距离拉萨还有300公里的地方,部分职工出现呕吐,剧烈头晕头胀,四肢无力等症状,技术员小邰甚至出现了憋尿症状。司机告诉我们,因在唐古拉山口休息时过度兴奋,引起的高原反应会非常严重,必须抓紧送往医院。可在这荒凉无际的青藏高原哪有医院?就在一筹莫展之际,我们庆幸地拦截到了一辆出租车,两名职工带着病号飞速赶往拉萨医院。到达医院时,小邰已昏迷不醒,医生开出的病危通知书更是让他们惊慌失措。不容多想,救人要紧,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病人的精神稳定,恢复较快,第二天便顺利出院。

黎明时分,漫漫长夜欲走还留。长途汽车经过2天3夜长途跋涉,终于驶入星光下的拉萨。雄伟的布达拉宫,在晨光中呈现出它令人魂牵梦萦的身影,令人觉得一切恍如梦境。


在藏友的指导下,经过5天调整,我们已完全适应了高原综合症。因日喀则10月份进入冰冻季节,施工时间紧张,难度相对较大。我们请示日喀则交通局及省局的领导,要准备沥青拌和站基座放样,道路地面的复测,准备山东路施工组织设计,制订工期进度方案计划。

在藏友的指导下,经过5天调整,我们已完全适应了高原综合症。因日喀则10月份进入冰冻季节,施工时间紧张,难度相对较大。我们请示日喀则交通局及省局的领导,要准备沥青拌和站基座放样,道路地面的复测,准备山东路施工组织设计,制订工期进度方案计划。

1999年8月6日,我们工程需要的沥青拌和站、沥青等物资在日喀则地区交通局和青海格尔木运输公司的鼎力帮助下,自青海由30多辆汽车经过近一周的时间顺利运达拌和厂。

不由分说,大家马上开始安装沥青拌和机。拌合站负责人员带领10余名藏族民工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先进行较小配件拼装,最后吊装组装。日喀则无大吨位吊车,是从拉萨租来的。为了早日安装调试好沥青拌和站,两位站长既当现场指挥,又当技术员,亲自动手,反复检查。安排人员具体负责发电机,变压器的安装,为拌和机的焊接、调试,以及拌和机生产半成品等各项正常工作提供保障。积极配合江苏导热油厂家工程师安装导热油设备。

经过12天的紧张工作,拌和机安装完成,调试合格。在内地安装一台拌和机最少需要20天的时间,而在西藏,建设者们创造了一个奇迹。

在日喀则没有碎石加工厂,日喀则的楼房、混凝土全部用鹅卵石替代碎石作建筑物料。为了在日喀则修建一条高等级的公路,我们决定自买颚式碎石破碎机自己加工碎石。一人具体负责4台破碎机生产碎石。为了赶工期,4台破碎机马达长鸣,昼夜加工,“轰隆隆”的马达声经常回荡在午夜日喀则的上空。

1999年8月10日,下达路面工程施工开工令。西藏的降雨量90%都集中在6-9月份,日喀则亦是如此。每天中午12时到下午3时,几乎没有一点雨。一到傍晚云层四起,乌云逐渐遮住刚刚露面的星星,很快便降雨。午夜前后,电闪雷鸣,夜雨量达到高峰,待东方发白时,雨声渐沥,雨势逐渐转小。早晨云开雨歇,一片清凉,中午碧空万里,骄阳似火,几乎天天如此。

当旧路面凿除完工后,因为雨水不断,铺沥青的工序迟迟不能施工,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与质量。我们充分利用上午、中午天气晴朗的时机,加紧施工。中午时间不停工,在路两侧订烧饼和矿泉水,施工人员在工地就餐。招聘的民工来自300公里外的康巴县,他们按要求干得很认真。

一个难题刚解决,又一个困难摆在了面前。沥青下贯基层碾压设备光轮压路机在日喀则租赁不到。经日喀则地区交通局积极协助,又从拉萨租赁到一台,价格1200元/天(是济南租赁市场价格的3倍)。可是没有操作手,设备科长亲自上阵驾驶压路机。

经过全体参战职工夜以继日地艰苦奋战,山东路0K+000~0K+600段沥青基层终于在8月25日前完工。


按照路面摊铺实施方案,0K+600-1K+500段沥青混凝土面层摊铺于1999年9月30日顺利完工。面临的不利条件是已进入冰冻季节(10月份低温达-5℃),后面还有更加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去完成,还有更大的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

1K+500-4K+130段位于市区北郊,又是封闭交通施工,相对于0K+600-1K+500段来说,施工环境要好得多。但是因为要与雨水管施工平行作业,导致工期严重滞后,手摆拳石下基层没有工作面。省公路局领导召开工程施工研讨会,决定由我们项目部接手1K+500-4K+130段剩余所有工程。会后项目部马上召开会议,制定了施工方案。会议要求各部门各就各位,要克服一切困难,一定要在冬季来临前完成1K+500-4K+130段沥青混凝土面层摊铺,确保全线通车。

进入10月份,日喀则的正午气温为21-23℃左右,傍晚大概有7-8℃。早上6点钟上工地,工地距离项目部不足1公里,现场技术人员中午一律在工地吃午饭。有的职工和藏族民工凑在一起,喝上几口青稞酒,吃上几口糌粑,沿线的藏族同胞不时会送来浓香的酥油茶。虽处于异地他乡,却颇有些甘苦与共的感觉。10月8日,路基工程提前完工。

手摆拳石的施工进度缓慢,由于和藏族同胞的交流障碍,手摆拳石没有及时运至施工现场。一位藏族的监理工程师出了一个很好的主意:用汉藏2种语言书写关于收购手摆拳石、鹅卵石的告示,说明规格、质量要求,并特别注明料款当天结算,然后在市区周边看见货车就送上告示。这一招还真灵,很快,运输手摆拳石鹅卵石的车辆就达到了30余辆。看到工地热火朝天,车水马龙的施工场景,我的心里略松了一口气。日喀则交通局局长笑称:你快把整个日喀则市区的货车都搬来了。


时间匆匆而去,转眼手摆拳石下基层已完成近20000m²。为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我们手把手地教藏族民工铺筑手摆拳石。开始,语言障碍让技术员急得束手无策。由最初的50m²/天·人,增加到150m²/天·人。高原的气候特点是辐射强、日照长、积温少,空气稀薄干净、透明度好,紫外线特别强,经过长时间的日光照射,我们技术员的脸上、胳膊等裸露的皮肤变得黝黑、通红,如果不是服装与藏胞不同,真以为是地道的藏民。藏胞民工身着西藏特有的传统服饰一氆氇(藏语称“曲巴”),白天铺筑手摆拳石时,他们只穿左袖,右袖自后面拉到胸前搭在右肩上,但到晚上降温时,便把右袖穿上。

日喀则的早上已经出现了冰冻。时间就是命令,在援藏人员不畏艰难、齐心协力下,1999年10月25日,手摆拳石下基层完工。

工程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此时,我们负责的沥青下贯入式基层已经摊铺了2.3公里。但是,由于气温的骤然下降,加上沥青的用量增加,导致沥青加温和沥青混凝土的拌和、摊铺遇到了困难。

我们采用的是桶装沥青,沥青下贯入式基层和沥青混凝土面层同时使用沥青,每天大约使用12吨左右,加上第二天的施工准备也就是每天要破桶100余桶。由于正午的气温较高,沥青软化,破桶后很难把沥青倒入加温罐中,工序复杂不说,而且不能满足工程所需用量。但是,人定胜天,我们想出了一个很好的主意:晚上气温低,沥青脆化,不会粘在桶壁上,利用这一特性,只要在此时把沥青桶的两端用劈斧凿开,很轻易就能把沥青倒入加温罐内。这样不仅免受白天的日光照射之苦和喷灯加温脱桶的困难,重要的是半成品沥青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日喀则周围的山上已经白雪皑皑,午夜的气温也已经达到-5℃左右,拌和厂传出“咚咚”的劈桶的声音。周围的藏族群众早已进入了梦乡,我们却带领着10余名藏胞热火朝天的工作着,藏胞整齐地唱着只有他们才能听懂的歌谣,早已忘却了凛冽的寒风,早已忘却了劳累。嘹亮的歌声伴随着黎明的到来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他们为完成了任务而兴奋的呐喊声,勤劳的藏胞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黎明,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队已投入匆忙的工作,他们早已习惯了披星戴月的工作方式。因为他们心里非常明白,以后的气温会愈来愈低,沥青路面摊铺的质量给他们提出更加严峻的考验。时间只能提前,否则大家的努力和心血将前功尽弃。

终于,在日喀则地委、地区交通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1999年11月13日,日喀则地区山东路主体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全线竣工,该工程竣工时间比与我们同时施工的上海路、青岛路提前了4天。

2000年8月5日,为迎接山东路通车典礼的举行,全体工程人员20余人,二次赴藏。历时40余天,针对因天气原因而造成的山东路遗留工程进行了面层施工。

2000年9月23日,日喀则地区山东路举行通车典礼。

山东路是汉藏人民友谊的延伸,是公司全体援藏工程人员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我们为之欢腾,我们为之骄傲,作为文明的使者,我们不辱使命。

腾飞吧,山东路,因为你背负了太多西藏人民勤劳致富的梦想。

远行吧,山东路,你将汉藏人民的友谊带到更远的地方。



电话:0531- 58889899  58786882    

传真:0531-87981162

邮箱:sdsqywhxh@163.com          

邮编:250011

地址:济南市历城区工业北路24478号东楼五楼


订阅号

视频号

服务号

网站手机版

技术支持: 酷站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