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手机
通讯

厨卫
大电

个护
健康

视听
影音



手机
通讯

厨卫
大电

生活
电器

个护
健康

视听
影音



忠诚奉献 履职担当

首页 >> 党建专栏 >>党建专栏 >> 【抗战精神 】 王安喜:从红色精神谱系中立心铸魂——《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
详细内容

【抗战精神 】 王安喜:从红色精神谱系中立心铸魂——《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

时间:2022-02-23     【转载】

image.png

抗战精神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2014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抗战精神的形成

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结束于1945年日本签订投降书、历经14年艰难曲折斗争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这个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华民族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坚定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意志,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面对民族生死存亡,全体同胞以“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挺身而出,共赴国难,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谱写下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充分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面对侵略者的屠刀,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成千上万的英雄们,在侵略者的炮火中奋勇前进,在侵略者的屠刀下英勇就义,彰显出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充分展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面对强敌的一次次入侵,中华民族没有屈服,而是不断集结起队伍,前仆后继,顽强抗争,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奏响了无数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充分展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面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中国人民抱定了抗战到底的信念,坚持抗战,持久抗战,终于打败了凶恶的侵略者、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充分展现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2.抗战精神的内涵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怀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是愿意为祖国奋斗献身的价值取向。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被充分激发出来,举国上下用血肉筑起一座抵御侵略者的钢铁长城。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突然炮轰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开始了有预谋、有步骤的武装侵略东北的战争,即为九一八事变。第二天,日军便占领沈阳。至1932年2月,在短短4个多月内,我东北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沦为日本的占领地。

在民族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肩负起民族解放先锋的历史重任。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北三省事件宣言》,强烈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11月2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表对外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反对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共中央先后派周保中、赵一曼等到东北,加强党组织的力量。到1933年初,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巴彦、南满、海龙、东满、宁安、汤原、海伦等抗日游击队相继成立,逐渐成为东北的主要抗日武装力量。

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和北平学联的组织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和示威,高呼“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当天,学生有30多人被捕,数百人受伤。10日,北平各校学生举行全市总罢课。从11日开始,天津、保定、太原、杭州、上海、广州、武汉、重庆、成都等大中城市相继爆发学生的爱国行动。许多地方的工人也进行罢工。上海和其他地方的爱国人士和团体成立各界救国会,要求停止内战,出兵抗日。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一二九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唤起了中国人民空前的爱国热情,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

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的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北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寻,遭到中国驻军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抗击。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日军由此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则展开了全国性抗战。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在7月8日发出通电:“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从那时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全国抗战爆发后,全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不分阶级和党派,不分民族和地域,不分老幼和男女,同舟共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神圣事业。如在北平,长辛店的工人组织战地服务团,担任救护工作,还运来铁轨、枕木、麻袋等修筑防御工事,协助第29军固守宛平城;在上海,妇女团体开办救护训练班,一个月内训练妇女达1200多人,分配到各个伤兵医院做护理工作。不仅如此,香港、澳门、台湾同胞也积极参加抗战,1938年6月,宋庆龄领导的、由国内外知名人士发起的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宣告成立。保盟在港澳同胞配合下,广泛联络海外侨胞和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民主人士,从海外华侨和许多国家的援华团体募集到大量捐款、物资,为支援祖国抗战作出了杰出贡献。

(2)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民族气节是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质和高尚追求。抗战时期,面对日寇的疯狂侵略,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争、前赴后继,表现出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军爱国将领马占山、李杜等在黑龙江、吉林同日本侵略军血战,东北人民的抗日义勇军风起云涌。中共中央先后派遣杨靖宇、周保中、赵一曼等到东北,加强对义勇军的领导。1938年10月上旬,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率班长胡秀芝和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安顺福等人随军西进,在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岸与日伪军遭遇。为掩护部队突围,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战至弹尽,宁死不屈,砸毁枪支后,毅然集体投入波涛滚滚的乌斯浑河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1940年2月23日,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杨靖宇在粒米未进的情况下孤身与日伪军周旋5昼夜(118个小时)后,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将其尸体解剖,发现胃里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没一粒粮食。

1941年9月25日,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第6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共产党员葛振林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他们坚定沉着,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次日,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1943年春,日军对淮海抗日根据地残酷“扫荡”。3月17日,新四军3师7旅19团4连奉命在江苏淮阴老张集一带阻击敌人,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18日,4连在刘老庄陷入日伪军1000余人重围。全连82名官兵不畏强敌,浴血奋战,最后全部壮烈牺牲。战后,7旅重新组建第4连,并命名该连为“刘老庄连”。

(3)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英雄气概是为了祖国利益不惜流血牺牲的崇高精神。抗战时期,中国军民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威胁义无反顾,表现出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1937年9月25日,一一五师主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接着,八路军三个师又配合友军进行忻口战役。第一一五师主力于晋东北袭击张家口至广灵、代县的交通线,并派独立团和骑兵师向察南、冀西出击。第一二0师在雁门关以南伏击日军。第一二九师以1营兵力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毁伤敌机20余架,削弱了敌人的空中夹击和运输力量。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根据洛川会议的决定,转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三大主力和山西新军,按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晋西南四个地区展开。

随着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的迅速发展,1940年8月20日至翌年1月24日,历时近5个月,八路军总部在华北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对日军的进攻。陆续参战的部队共105个团20余万人,史称百团大战。敌后军民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俘日军281人、伪军1.8万余人,缴获大批枪炮和军用物资。百团大战给日军的“囚笼政策”以沉重打击,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百团大战既锻炼了人民军队,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又在抗日局面比较低沉时振奋了全国民心。

根据国共谈判达成的协议,共产党将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坚持大江南北抗战阵地,利用山区和河湖港汊等复杂地形开展游击战争,为民族解放和革命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必胜信念是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心和顽强信念。中国人民在持久抗战中顽强抗击敌人,最终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离不开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这部壮丽史诗中最惨烈、最令人动容的篇章之一。在日本关东军残酷的“讨伐”和“肃正”下,游击根据地几乎全部丧失,部队因冻、饿、病而死的人数不亚于战斗减员。有的抗联部队一切战斗物资只能依靠战斗缴获,拿生命和鲜血换取。在长达14年的艰难岁月中,抗联将士正是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以超越人类极限的忍耐力克服了举世罕见的困难,直至抗战最后胜利。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日本侵华战争的凶恶性和残酷性,决定了中国军民必须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以落后的武器装备独立抗击日本法西斯达10年之久。正是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中华民族才能够克服千难万险并坚持到最后胜利。这种必胜信念,使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和同盟国中的重要一员,自始至终抗击着日军主力,先后粉碎了日本“北进”与“南进”计划,有力配合了盟军尤其是太平洋战场盟军的作战。

3.抗战精神永放光芒

在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成千上万的英烈视死如归,浴血疆场,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以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的巨大民族牺牲取得了伟大胜利,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民族壮歌,深刻昭示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伟大真理。无论是殉国将领,还是众多英雄群体、普通民众,他们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不屈脊梁,彰显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节,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伟大的抗日战争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闪耀着永恒的精神光芒,恒久照亮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征程。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抗日军民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不忘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是当代每个国人的神圣使命,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当年,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以抗战伟大胜利为起点,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仍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荆棘坎坷。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鉴往事,知来者。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牢牢拧成一股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人民日报》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系列报道)

 

图片

王安喜,1966 年5月入党,1968年3月入伍,1989年8月从部队转业,曾在青岛市纪委工作,1998年4月任海尔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事会主席,于2006年8月退休。退休后被被吸收为青岛市关工委“五老”宣讲团成员、青岛道德大讲堂讲师,被聘为青岛农业大学企业文化宣讲导师、北大民营经济学院等学校客座教授、山东省企业文化学会副会长,被市关工委〃五老〃宣讲团命名为〃安喜话海尔〃品牌。主要讲课题目:1、海尔文化是海尔持续发展的灵魂;2、海尔互联网模式的实践探索;3、海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体会;4、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价值提升等。曾编著《基层党支部工作手册》、《简明党员手册》、《基层党组织工作手册》等书。 曾获青岛市劳动模范,被山东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评为模范军转干部、立一等功1次。

 



电话:0531- 58889899  58786882    

传真:0531-87981162

邮箱:sdsqywhxh@163.com          

邮编:250011

地址:济南市历城区工业北路24478号东楼五楼


订阅号

视频号

服务号

网站手机版

技术支持: 酷站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