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手机
通讯

厨卫
大电

个护
健康

视听
影音



手机
通讯

厨卫
大电

生活
电器

个护
健康

视听
影音



忠诚奉献 履职担当

首页 >> 党建专栏 >>党建专栏 >> 【25塞罕坝精神 】 王安喜:从红色精神谱系中立心铸魂——《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
详细内容

【25塞罕坝精神 】 王安喜:从红色精神谱系中立心铸魂——《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

时间:2022-04-14     【转载】

image.png


                                                              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你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在河北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的讲话


1.塞罕坝精神的形成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南缘和浑善达克沙地的最前沿。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清朝康熙皇帝曾在此设立木兰围场,作为“哨鹿设围狩猎之地”,塞罕坝成为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围场厅志》曾记载,此地“落叶松万株成林,望之如一线,游骑蚁行,寸人豆马,不足拟之”。

20世纪60年代初,风沙紧逼北京城。浑善达克沙地与北京的直线距离仅有180公里,平均海拔1000多米,而北京的平均海拔仅40多米。有专家形象地指出,对于北京“如果这个沙源阻挡不住,就相当于站在屋顶上向院子里扬沙子”。塞罕坝恰好处在那个能挡沙子的特殊地理位置上。如果说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与北京所处的华北平原之间隔着一道门的话,那么,塞罕坝就是那道门的门栓。

“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1962年,原国家林业部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369名林场创业者从大江南北毅然走上塞北高原。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用自己的双手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一代代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从筚路蓝缕、伏冰卧雪的创业,到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传承,塞罕坝成功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典型,林场建设者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机械林场荣获时代楷模称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2.塞罕坝精神的内涵

(1)牢记使命。1962年2月,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在第一代林场职工身上,寄托着党和国家交付的重任:“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塞罕坝人将这一任务牢记于心,开始了他们艰辛的创业之旅。头两年,他们辛苦种下的两千余亩树苗存活率却不足8%,但塞罕坝人毫不气馁,1964年春节刚过,他们就选择在一个叫马蹄坑的地方,开展造林大会战。4月的塞罕坝,白天平均气温零下2摄氏度。每个人的雨衣外面都溅满了泥浆,冻成了冰甲,走起路来,咣咣直响。所有的人吃住在山上,大干两天两夜,在马蹄坑的山坡上都栽上了落叶松。20天后,树苗成活率达到了96.6%,由此开创了中国在高寒地区机械栽植落叶松的历史。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塞罕坝人代代坚守、艰苦奋斗,战胜严寒、干旱等重重困难,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这一奇迹的创造,靠的是塞罕坝人用近60年时间,用心血、汗水甚至是生命书写的“牢记使命”的精神。牢记使命,是塞罕坝精神的核心。近60年来,正是由于时刻牢记“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三代塞罕坝人不畏艰辛、不避劳苦,用生命呵护绿色,用心血浇灌大地,使塞罕坝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成“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乐园”。在这个过程中,塞罕坝人不仅创造了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和物质财富,而且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人曾问“六女上坝”佳话的主人公之一陈彦娴,是否后悔来塞罕坝,她毫不犹豫地说“不”,因为“这里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这里有我的青春,我的生命,我的一切”。这不仅是她的心声,也是代代塞罕坝人的心声。牢记使命,是塞罕坝人前进道路上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从半个多世纪前毅然来到塞罕坝这片不毛之地的369名开拓者,到如今近2000人的守业者,三代塞罕坝人始终牢记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和重托,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林场还没有建成,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坝上!”这是塞罕坝林场首任党委书记王尚海留下的动人心魄的话语。王尚海原本在承德市区工作,接到组织调令,他立即带着全家上坝,用实际行动表达了他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如今,遵从王尚海生前的遗愿,他被安葬在当初开展造林大会战的马蹄坑,一片茂密的“尚海林”成了他忠于党、忠于使命的永恒见证。

(2)艰苦创业。塞罕坝林场建场初期,条件异常艰苦。吃的是黑莜面窝窝头、土豆和咸菜,喝的是雪水、雨水、沟塘子水,没有房屋,就搭马架子、盖窝棚、挖地窨子解决住宿问题。冬天最冷的时候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早上起来被子上会落下一层霜。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塞罕坝人也没有退缩,先后攻克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营林、有害生物防治等诸多技术难关,使“美丽的高岭”重现生机。塞罕坝从不毛之地到茫茫林海,洒满了塞罕坝人筚路蓝缕、奋力拼搏的汗水。塞罕坝开发建设的历程,就是一部塞罕坝人开拓奋进、永不言弃的艰苦创业史。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支撑。塞罕坝人说:“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他们勇于直面各种风险考验,在挫折面前不退缩,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以顽强的意志迎接挑战,以主动果决的精神破解难题。近60年来,从拓荒植绿到护林营林,塞罕坝人从未停下艰苦创业的脚步。每一代人都有要面临的困苦,每一代人都有要开创的事业。在这漫长而艰辛的征程中,塞罕坝人始终保持着奋发拼搏、艰苦创业的精神状态。

今天的塞罕坝,增绿扩绿、护绿管绿,“80后”“90后”的年轻人成为新一轮创业的生力军。“80后”于士涛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来到塞罕坝,开始了他的创业历程。从一年四季的防火到防虫到资源管护,从育苗到整地到造林,从割灌到抚育到经营利用,于士涛都从头学起。他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回到宿舍还抓紧时间学习有关的林业技术知识。几年来,于士涛整理出一套适合塞罕坝地区特点的森林经营模式,为全国森林经营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在高海拔地区工程造林、森林经营、防沙治沙、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他也取得了诸多科研成果。

在海拔近2000米的大光顶子山头,有一座望海楼,它见证了一代代塞罕坝人对艰苦创业精神的传承。望海楼是一座防火瞭望哨,每隔15分钟,防火员必须通过望远镜观察,确认无火情,然后打电话向总部报一声“平安”。望海楼远离人烟,条件简陋,防火员没有假日,不能离开,所以他们必须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近60年来,20多对夫妻先后驻守过望海楼,而塞罕坝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

(3)绿色发展。在塞罕坝林场北部红松湾的高坡上,一棵20多米高的落叶松笔直挺立。这就是塞罕坝著名的“一棵松”。1961年11月,时任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局副局长刘琨带队到塞罕坝勘察,为我国北方第一个机械林场选址,但所见皆为“尘沙飞舞乱石滚,无林无草无牛羊”。失望之时,荒原上仅存的一棵落叶松给了他们希望。刘琨抚着松树说:“这棵松树少说有150年,它是历史的见证,活的标本,证明塞罕坝上可以长出参天大树。今天有一棵松,明天就会有亿万棵松。”近60年过去了,如今坝上林场面积已达112万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从一树到百万亩林海,塞罕坝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近60年来,塞罕坝人为高寒荒原铺满了绿色,深刻印证了“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论断,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塞罕坝之路,是播种绿色之路,也是捍卫绿色之路,更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的通往未来之路。要想做“乘凉者”,首先要做“种树者”;要想做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首先要做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者。2017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颁奖大会上,塞罕坝林场第一代职工陈彦娴代表林场发表获奖感言时说:“我们相信,种下绿色,就能收获美丽,种下希望,就能收获未来。”塞罕坝人之所以能够创造绿色传奇,就是因为他们想要绿色、相信绿色,始终坚信有了良好生态才能有更好发展,有了良好生态才能有美好未来。

多年来,塞罕坝的林海阻沙涵水,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如今寒罕坝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涌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塞罕坝112万亩的林地,资源总价值为202亿元。近些年,林场又实现了从单一的林业产业到现在生态旅游、绿化苗木、风电、森林碳汇等多业并举,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绿色发展之路。

3.塞罕坝精神永放光芒

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塞罕坝机械林场,同林场三代职工代表亲切交流。看着守林护林人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习近平总书记倍感欣慰:“2017年,我对你们感人事迹作了一个批示,提出了塞罕坝精神,这已经成为我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塞罕坝精神,不仅你们需要继续发扬,全党全国人民也要学习弘扬,共同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绿色经济发展好,把生态文明建设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创了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然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依然严峻。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用行动诠释绿色发展理念,以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实绩造福于民,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

近60年来,塞罕坝人以牢记使命为核心、以艰苦创业为支撑、以绿色发展为底色,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木,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塞罕坝人造就的不仅仅是一座“美丽的高岭”,更是一座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证明,对于生态脆弱、生态退化地区,只要科学定位,久久为功,自然生态系统完全可以得到修复重建,让沙地荒山变成绿水青山;只要坚持绿色发展,完全可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今天,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我们要牢记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以切实之举践行使命,以身体力行落实责任,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不息。

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我们要传承好、弘扬好塞罕坝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尽职尽责、勇于担责,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要坚持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让祖国大地绿色越来越多、城乡人居环境越来越美;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发扬光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光增色。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从蓝图变为现实。

塞罕坝百万亩人工林海,牢牢扼守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紧紧卫戍着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成为阻断风沙的屏障、含蓄水源的卫士。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传承好、弘扬好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我们就一定能建成美丽中国,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资料来源:王炳林主编《初心.重读革命精神》,《人民日报》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系列报道)

图片

王安喜,1966 年5月入党,1968年3月入伍,1989年8月从部队转业,曾在青岛市纪委工作,1998年4月任海尔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事会主席,于2006年8月退休。退休后被被吸收为青岛市关工委“五老”宣讲团成员、青岛道德大讲堂讲师,被聘为青岛农业大学企业文化宣讲导师、北大民营经济学院等学校客座教授、山东省企业文化学会副会长,被市关工委〃五老〃宣讲团命名为〃安喜话海尔〃品牌。主要讲课题目:1、海尔文化是海尔持续发展的灵魂;2、海尔互联网模式的实践探索;3、海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体会;4、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价值提升等。曾编著《基层党支部工作手册》、《简明党员手册》、《基层党组织工作手册》等书。曾获青岛市劳动模范,被山东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评为模范军转干部、立一等功1次。



电话:0531- 58889899      

传真:0531-87981162

邮箱:sdsqywhxh@163.com          

邮编:250011

地址:济南市历城区工业北路24478号东楼五楼


订阅号

视频号

服务号

网站手机版

技术支持: 酷站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