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手机
通讯

厨卫
大电

个护
健康

视听
影音



手机
通讯

厨卫
大电

生活
电器

个护
健康

视听
影音



忠诚奉献 履职担当

首页 >> 党建专栏 >>党建专栏 >> 【23红旗渠精神 】 王安喜:从红色精神谱系中立心铸魂——《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
详细内容

【23红旗渠精神 】 王安喜:从红色精神谱系中立心铸魂——《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

时间:2022-04-14     【转载】

image.png

红旗渠精神


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这些革命创业精神是我们党性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2011年3月7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1.红旗渠精神的形成

河南省林县(今河南林州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历史上属于严重干旱地区。据史料记载,从1442年到1943年,500年间就有100多个年份出现大旱,其中大旱绝收30多次。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咱林县,真苦寒,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得粮不收、雨少旱得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极为关心林县的缺水问题。1959年夏天,林县党委提出,从林县穿越太行山到山西,斩断浊漳河,将水引进林县,彻底改变林县的缺水状况。这个计划得到了河南省委和山西省委的支持。红旗渠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起步,蜿蜒1500公里,将漳河水引向林州大地。该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苦战10个春秋,10万英雄儿女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多公里的“人间天河”——红旗渠。千年期盼,一朝梦圆。1969年7月,红旗渠工程全部竣工。山的地图上,从此多了一条代表水的蓝色曲线。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宛如一座绵延起伏的“水长城”,被称为“生命渠”“幸福渠”、世界水利第八大奇迹。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范,不仅给后人留下了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工程1960年开始施工时,面对困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紧迫问题,全县干部和群众宁愿苦干也不苦熬,宁愿眼前吃苦也要换来长久幸福,宁愿自力更生、群策群力也不等靠要、单纯依赖国家。面对资金缺乏、物资紧张和险恶施工条件等困难,修建红旗渠的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产,每一分钱、一袋水泥、一个钢筋头、一根锤把子都做到了物尽其用。面对十分艰苦的条件,建设者们自带工具、自备口粮,干部和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涌现出像马有金、路银、任羊成、王师存、李改云、郭秋英、张买江、韩用娣等一大批红旗渠建设模范。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忘我奋斗。今天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伟大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1.红旗渠精神的内涵

(1)自力更生精神。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典范。“引漳入林”(后改为红旗渠)上马的时候,时间是1960年2月11日,正是农历的元宵节。黎明时分,修渠的人们响应县委号召,从15个公社的山庄村寨出发,顶着寒风,踏着霜冻,扛着工具,背着行李,推着小推车,拉着粮食、炊具和铁锹、铁锤、钢钎等劳动工具,组成一支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急匆匆地向太行山进军,要在壁立如刃的悬崖峭壁上开出一条水的通路来。太行山上的开山炮声,拉开了“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序幕。在建设过程中,正值共和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的极端困难时期,但林县人民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迎难而上,义无反顾。国家拿不出更多的人财物支持林县,林县人民体谅国家的难处,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他们住工棚、住窑洞、住石崖、住石洞,最困难的时期,每天只有六两粮,为了填饱肚子,他们上山挖野菜,下河捞水草。大家还苦中作乐,风趣地说“蓝天白云做絮被,大地绿草做绒毡,高山为我站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林县人民在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充分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开始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实际行动。在施工过程中,林县人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凭借一双双勤劳之手,就地取材,自己烧石灰、制水泥、造炸药;自给自足,学技术、筹口粮、带工具。当时大家都认为“既然愚公能移山,我们修渠有何难,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充分展示了自力更生的伟大精神。在红旗渠工程实施前,为了将县委“引漳入林”的决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杨贵同志带着县委一班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取得第一手资料。当群众听说要修建“引漳入林”工程时,纷纷表示,县委的想法代表了他们的心声,宁愿跟着县委的同志们苦干,也不愿再受老天爷摆布!修建红旗渠历时十年,全县50余万人口中,先后有30多万人次上山劳动,81人献出宝贵生命。他们逢山凿洞,遇水架桥,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广大群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人民群众是修建红旗渠的真正功臣。

(2)艰苦创业精神。修建红旗渠的过程,是林县人民改变命运的过程,也是锻造英雄的过程。为了修建红旗渠,林县人民用血肉之躯乃至生命的代价,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壮歌。神炮手常银虎,腰系绳索,凌空作业,在崖壁上放炮爆破。他置生死于度外,一马当先,排除瞎炮,清扫安全隐患;凿洞英雄王师存,为了凿开曙光洞,不畏难险,七次塌方陷于洞中,九死一生,仍然不下火线;风华正茂的工程技术骨干吴祖太,一心扑在建设工地,精心勘测设计出一张又一张施工图纸,当王家庄隧洞出现塌方时,他冒着生命危险入洞察险,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林县人民的修渠事业,正是立足于林县的实际状况,充分发挥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圆了吃水用水的梦想。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外无资金支持,内无经验、技术和材料。在这种极端状况下,党和人民群众践行了艰苦创业的精神,提出“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凌空除险,就是用绳索捆住腰,手持长杆抓钩,身上背着铁锤、钢钎等工具,飞崖下堑,凌空作业,排除险石。它借鉴于当地山民为了谋生,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采集中草药的一种方法。最早是任羊成把它用到了南谷洞水库建设上。就如同战场上扫雷清障的工兵一样,任羊成和他的除险队员们,每天在悬崖边飞来荡去,排除险石,为建渠大军开路。一次,任羊成正在下崖除险,上边掉下一块石头,迎面砸在他的嘴上,顿时血流满面,三颗门牙被打掉。但他坚持轻伤不下火线,直到完成任务。领导和工友们都劝他休息治疗,他却豪迈地说:“我死都不怕,打掉三个门牙算什么!我个人受伤是小事,工地民工安全是大事!”第二天,他戴上口罩,背着大绳,带着工具又攀上了山崖。人们见他为了修渠不顾生死,便编了两句顺口溜送给他:“除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

(3)团结协作精神。红旗渠的总干渠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在山西境内有20公里,是整个工程最险要的地段,动工时又是粮食、物资最为短缺的时期,山西省委和平顺县各级党委、政府纷纷提供无偿援助,支持林县修渠工作。在修渠过程中,平顺县渠道沿线的干部群众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当地群众腾出自家房子,让出近千亩耕地,迁移祖坟,有的甚至毁掉了已经种好的庄稼,施工放炮砸坏房子、伤害了牲畜,他们从不提无理要求,尽最大可能支持修渠事业。当地群众动情地对林县修渠工人说:“咱们两县好比隔壁邻居,你们出门在外,我们帮助你们克服困难是应该的。”

修建红旗渠是改造自然的一个大战场,在建设过程中,工地是前方,机关、厂矿、农村就是后方。为实现这共同的目标,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前后方紧密配合,前方开山劈岭,后方各行各业提供支援。机动车辆少,后方往前方运送物资就靠蓄力车、小推车、人挑驴驮。前方需要芦席搭席棚,县直机关工作人员就把自己床上铺的席子揭下来送往工地。商业和供销系统派出人员,把民工需要的日用品送往工地,服务民工;工业系统派出人员在工地设立工具修理队、缝纫组;卫生系统派出人员设立战地医院,在工地治疗伤病员;文化系统派出剧团、电影放映队,沿渠线巡回演出、放映,活跃民工文化生活;新华书店把书籍送往工地,为民工提供精神食粮。当时物资条件虽然匮乏,但后方总是千方百计满足前方的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理念,为红旗渠修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操作层面上,团结协作离不开协调,团结协作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协调的有效程度。林县县委充分发挥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加上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了渠上与渠下、前方与后方、县内与县外、省内与省外的有效协调,不仅保证了各种物资的供应,而且理顺了各种关系,强化了团结协作,保证了长达10年的红旗渠修建工作的顺利推进。从开始谋划红旗渠的宏伟工程,到这一人间奇迹成为现实,时刻体现着众志成城、互相支援的团结协作精神。

(4)无私奉献精神。在改造大自然的战场上,涌现出了许多不怕流血牺牲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81位同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是林县人民的优秀儿女,将永远受到后人敬仰。在红旗渠总干渠工地上,姚村公社第一营妇女营长、24岁的女共产党员李改云在1960年2月18日上午11时30分检查本营施工进展情况时,发现崖壁有碎石滚落、崖下几名民工正在埋头施工,她急忙指挥民工离开险地。一位16岁的女民工被突如其来的险情惊呆了,李改云奋不顾身、冲上前去,把她推出险境、自己却被塌方埋住。经抢救、李改云右腿粉碎性骨折、终身残废。共产党员、原姚村公社卫生院院长李茂德,负责姚村分指挥部医疗和安全工作。在红旗渠工地上,他不仅为修渠民工看病治伤,还为当地群众进行医疗服务,被当地群众誉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1960年3月28日,他和吴祖太到王家庄隧洞查看施工险情时,因遭遇塌方而牺牲,终年46岁。他与吴祖太一起成为修建红旗渠工程的烈士。中共党员王师存,在开凿曙光洞工程中任施工连长。为了施工安全,他每天提前进洞排除险情。当他与其他民工被塌方堵在曙光洞内,洞内一片漆黑,空气稀薄,死神步步逼近,他们拼命挖出豁口,他让同伴先出去、自己留在了最后。为了工程照明,他不仅把自己家里的马灯献了出来,而且还卖掉家里的鸡蛋买来手电。副县长马有金,长期在水利工地任指挥,不叫苦不喊累,任劳任怨,因工作忙,“三过家门而不入”,直到母亲病故,才请假回家送葬。魏家庄大队支书魏三然,为了把水引进村里,明知自己患了癌症,还拖着骨瘦如柴的身子,坚持进洞施工,在生命弥留之际,把孩子们叫到床前,再三叮咛:幽通…隧洞…引水…入村。他的女儿魏秀花,是个年轻的共产党员,女继父业,夜以继日地在隧洞里战斗,因施工罐车发生故障,光荣牺牲,年仅23岁。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冲锋在前、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英雄的模范带头作用,才有红旗渠这条“人造天河”的贯通。

3.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2011年3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这些革命创业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到“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红旗渠精神被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它的形成、发展和光大的过程,就是林州人民构筑一个又一个新的里程碑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战太行”建成红旗渠,解决了饮水吃饭的生存问题;80年代十万建设大军“出太行”,实现了劳动力转移,使林县的建筑业品牌声名远播;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伴随着“富太行”的号角,打工族返乡,工商业发展千帆竞发,创新创业奋楫争先。红旗渠精神不仅在过去的岁月里大放异彩,而且将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熠熠生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前进道路不可能是一片坦途,我们必然要面对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决不能丢掉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决不能丢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决不能丢掉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全党同志要用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滋养自己、激励自己,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要结合实际把红旗渠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激励干部群众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要深刻认识到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走一条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要永葆艰苦创业的作风,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知重负重、攻坚克难,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要砥砺无私奉献的品格,把许党报国、履职尽责作为人生目标,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从红旗渠建成通水,到三峡工程的成功建成和运转,再到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工程建设奇迹。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开拓奋进,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不竭力量,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团结一心、英勇奋斗,就一定能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资料来源:红旗渠纪念馆,《人民日报》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系列报道道)

图片

王安喜,1966 年5月入党,1968年3月入伍,1989年8月从部队转业,曾在青岛市纪委工作,1998年4月任海尔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事会主席,于2006年8月退休。退休后被被吸收为青岛市关工委“五老”宣讲团成员、青岛道德大讲堂讲师,被聘为青岛农业大学企业文化宣讲导师、北大民营经济学院等学校客座教授、山东省企业文化学会副会长,被市关工委〃五老〃宣讲团命名为〃安喜话海尔〃品牌。主要讲课题目:1、海尔文化是海尔持续发展的灵魂;2、海尔互联网模式的实践探索;3、海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体会;4、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价值提升等。曾编著《基层党支部工作手册》、《简明党员手册》、《基层党组织工作手册》等书。曾获青岛市劳动模范,被山东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评为模范军转干部、立一等功1次。



电话:0531- 58889899      

传真:0531-87981162

邮箱:sdsqywhxh@163.com          

邮编:250011

地址:济南市历城区工业北路24478号东楼五楼


订阅号

视频号

服务号

网站手机版

技术支持: 酷站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