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手机
通讯

厨卫
大电

个护
健康

视听
影音



手机
通讯

厨卫
大电

生活
电器

个护
健康

视听
影音



忠诚奉献 履职担当

首页 >> 党建专栏 >>党建专栏 >> 【​大别山精神 】 王安喜:从红色精神谱系中立心铸魂——《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
详细内容

【​大别山精神 】 王安喜:从红色精神谱系中立心铸魂——《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

时间:2022-03-21     【转载】

image.png

大别山精神


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


1.大别山精神的形成

大革命失败后,鄂豫皖三省党组织坚决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高举武装斗争的旗帜,适时地把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先后举行了著名的大别山区三大武装起义——黄麻起义、商城起义、六霍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开辟了鄂豫边、豫东南、皖西革命根据地。

大别山位于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绵延数百公里,雄踞江淮之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在这里领导创建了鄂豫皖苏区,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农村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一路走来,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等亲自指导了这里的建党活动,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战斗足迹。这里还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走出了三百四十多位将军,二七大罢工影响深远,从1921年到1949年大别山“二十八年红旗不倒”,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新县是“将军的摇篮”。无数英雄儿女胸怀理想信念,投身革命洪流,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不怕牺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伟大功勋。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的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赢得了“28年红旗不倒”的崇高荣誉,铸就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胜利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拱手相让的,而是用流血牺牲换来的。”大别山精神,就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而成的。虎胆将军彭雪枫,“出生入死,致力革命二十年”,在战场上壮烈殉国,践行了“军人在大敌当前之际,当以捐躯沙场,马革裹尸为荣”的铿锵誓言;黄麻起义总指挥潘忠汝,立志“不肯昏庸同草木,愿输血汗改山河”,在一次战斗中为掩护战友不幸中弹,英勇牺牲,年仅21岁;鄂豫皖苏区创建人之一的吴焕先,“赤胆忠心,英勇善战”,虽生于地主家庭,却义无反顾投身革命,一家六口因此受到牵连而被杀害,自己牺牲时也只有28岁。英雄的鄂豫皖苏区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更激励我们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2.大别山精神的内涵

(1)坚守信念凝结的是大别山军民对党忠诚、威武不屈、坚忍不拔的精神,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

1922年春,中共小甸集小组在安徽寿县成立,次年冬扩建为小甸集特别支部。党的地方组织的建立,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历程。

1927年11月13日晚,在中共黄麻特委领导下,自卫军、义勇队和成千上万拿着土枪、刀矛和扁担的农民,从四面八方涌向黄安城,发动黄麻起义。次日,起义军攻占县城,红旗第一次插上了古老的黄安城头。随后,黄安县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宣告成立。这是大别山地区的第一个工农政权和第一支人民武装,是鄂豫皖苏区根据地发展和红四方面军建军的起点。从黄麻起义到六霍起义,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斗争,我们党在鄂豫皖边先后建立起3块根据地和3支红军。土地革命从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红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在鄂豫皖苏区根据地广为传唱,成为当时革命形势快速发展的生动写照。

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曾发展到东起淠河、西迄平汉路、北濒淮河、南至黄梅和广济的广大地区,总面积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350余万,拥有6座县城,并建立起26个县的革命政权。在这里,红军主力部队发展到4.5万余人,各县独立师、游击队和赤卫军等也发展到20余万人。

鄂豫皖苏区根据地建立不久,国民党军的大规模“围剿”就开始了。1930年到1932年,鄂豫皖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的3次“围剿”。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第四次反“围剿”失败,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离开艰辛创建并为之奋斗牺牲的根据地,开始了漫漫西征。主力红军转移后,国民党反动派侵入根据地,实施了灭绝人性的报复。敌汉口总司令部下令,对苏区,壮丁一律处决,房屋一律烧毁,实行野蛮的屠杀政策。在敌人的疯狂进攻破坏下,到1934年冬,鄂豫皖苏区根据地仅剩下4块残缺不全的小根据地,群众不足千户,干部战士加伤员仅余千人。他们露宿深山,不但衣食无着,还长期吃不到盐,几乎全靠野菜、树根果腹,过着难以想象的艰苦生活。在敌人的疯狂进攻破坏下,大别山军民的革命斗争并没有停止。在霍山,一区某村庄遭到敌人集体屠杀后,群众夜间偷偷掩埋烈士遗体时,发现区主席身体还是热的,抢救苏醒后,他第一句话就是:“敌人没有杀死我,我还要干革命,我忘不了革命。”在黄安,一名党员在逃出监狱时,还在墙上留诗一首:“大别山里出好汉,生就骨头似铁坚,今夜逃出虎狼口,明天回来报仇冤。”“树也砍不完,山也烧不尽,只要青山在,到处有红军……”久经革命烈火考验的鄂豫皖军民,没有被敌人暴行吓倒,没有被眼前困难征服,展现出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

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奔赴民族解放的新战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李先念同志率领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在大别山西部建立了鄂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实现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伟大历史转折……直到新中国成立,大别山一直是党和人民军队重要的活动区域,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

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作出了重大牺牲,共有20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仅在册的烈士就有13万多人。为了砸碎旧世界、建立新社会,大别山区英雄儿女们矢志不渝、革命到底,屡败屡战、愈挫愈勇,以悲壮牺牲造就苦难辉煌,让中国革命的红旗始终在大别山上空高高飘扬。

(2)胸怀全局凝结的是大别山军民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精神,是大别山精神的风格。

徐海东,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早期创始人之一,红二十五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著名军事家。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结束长征到达陕北。11月3日,徐海东率领的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刚到陕北,经费、物资、枪支、弹药和兵员都比较困难。红十五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了解到中央红军的困难后,从仅有的7000元军费中拿出5000元送给了中央红军,动员全军团从物资、装备和人员上支援中央红军。为中央红军送去大批轻重机枪、步枪、冲锋枪、手榴弹、皮袄、棉袄、药品等,使中央红军的许多战斗连队达到了齐装满员,战斗力迅速恢复和增强。1935年11月,在毛泽东指挥下,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取得直罗镇战役的胜利。1935年,直罗镇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在总结大会上说,“徐海东同志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为了革命的需要和全局的利益,大别山区的军民总是从全局出发,有的甚至用自己的牺牲为全局的胜利创造条件,这种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精神,是大别山精神的风格体现。正是这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和全局意识,成就了我党我军逐鹿中原的壮举。1946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为党内起草的《三个月总结》中高度评价说:“过去三个月内,我中原解放军以无比毅力克服艰难困苦,除一部已转入老解放区外,主力在陕南、鄂西两区,创造了两个游击根据地。此外,在鄂东和鄂中均有部队坚持游击战争。这些都极大地援助了和正在继续援助着老解放区的作战,并对今后长期战争起更大的作用。”这正是对大别山军民胸怀大局、甘于奉献精神的褒奖。

(3)团结一心凝结的是大别山军民热爱军队、服务人民、同心同德、携手共进的精神,是大别山精神的根本保证。

刘邓大军初入大别山时,由于当年主力部队曾三进三出大别山,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让老百姓心有余悸,对于刘邓大军的到来,他们不理解、不信任更不敢去接触。这给部队的后勤补给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进而出现了右倾情绪、纪律松弛等现象。刘伯承、邓小平当即在新县小姜湾村召开整顿纪律的紧急会议,对部队“约法三章”: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掠夺财物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然而,就在小姜湾会议一个月之后,一件令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警卫连副连长赵桂良为了给伤病员筹得一点吃的,拿了老乡店里的一捆粉条。刘邓首长得知后,要按《约法三章》对他执行枪决,战士们纷纷求情。面对这些请求,两位爱兵如子的首长思虑再三,但是,既规定了约法三章,就必须纪律严明。一声清脆的枪响,刘邓首长黯然泪下。这枪声震荡着周围的群山,也震荡着军民的心!正是由于刘邓大军在创建大别山解放区的过程中,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作为在大别山站稳脚的根本保证,才有了大别山人民舍身忘我地支持着革命事业,涌现出了一幕幕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感人故事。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鄂豫皖苏区根据地的革命斗争能够长期坚持下来,就是紧紧地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起来斗争。大别山的人民群众积极给革命军队送粮送衣、送医送药、抬送伤员、传递情报,“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感人故事流传至今。党为民、民爱党,军爱民、民拥军,党政军民心相连、德相同、力相向,汇聚起推动大别山革命可持续发展的磅礴力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党政军民万众一心、团结奋进,构筑起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铜墙铁壁。

(4)勇当前锋凝结的是大别山军民听党指挥、英勇善战、勇字当头、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大别山精神的革命品质。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的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遗队”的旗帜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当部队行进到河南省方城县独树镇时,遭到了抢先到达此地的国民党军队的猛烈进攻。危急时刻,战士们的枪却怎么也打不响。原来这滴水成冰的天气把枪栓都冻住了,衣着单薄的战士们,手指都冻僵了,一时间怎么也拉不开枪栓。眼看敌军潮水般从两翼蜂拥上来。千钧一发之际,军政委吴焕先率领后续部队火速驰援,他一把抽出交通员身上的大刀,振臂高呼:“共产党员跟我来!”说着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战士们倍受鼓舞,瞬时间杀声连天,震撼山冈。独树镇战斗是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生死攸关的一场血战,正是由于军首长危急时刻身先士卒,沉着指挥,才得以最终率领部队突出重围,转危为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讲话时称这次战斗为“鏖战独树镇”,它与血战湘江、四渡赤水、激战嘉陵江等著名战役并列长征史册。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险象环生,南征途中强渡汝河面临严峻考验……最终,刘邓大军以勇往直前的胆气和魄力成功强渡汝河,挺进大别山,胜利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伟大战略任务。大别山根据地不仅是我党创建的最早的根据地之一,而且在革命的紧要关头,大别山军民都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凝结着听党指挥、英勇善战、勇字当头、积极进取的精神。

3.大别山精神永放光芒

“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是大别山军民在艰苦斗争时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鄂豫皖革命老区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斗争实践中铸就的不朽精神,在夺取革命斗争胜利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别山精神不仅是鄂豫皖三省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党和全体人民共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鄂豫皖苏区能够‘二十八年红旗不倒’、新四军能够在江淮大地同敌人奋战到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能够站住脚、扎下根,淮海战役能够势如破竹,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回溯历史,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100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根本原因是始终坚持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弘扬大别山精神,就要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永远不忘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我们深知,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越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新时代弘扬大别山精神,就要永远铭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确保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新征程上,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我们就一定能在大别山精神的烛照下,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面向未来,我们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永远珍惜、永远铭记老区和老区人民的牺牲和贡献,继承和发扬老区和老区人民的光荣传统,始终高举红色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资料来源: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人民日报》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系列报道)

图片

王安喜,1966 年5月入党,1968年3月入伍,1989年8月从部队转业,曾在青岛市纪委工作,1998年4月任海尔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事会主席,于2006年8月退休。退休后被被吸收为青岛市关工委“五老”宣讲团成员、青岛道德大讲堂讲师,被聘为青岛农业大学企业文化宣讲导师、北大民营经济学院等学校客座教授、山东省企业文化学会副会长,被市关工委〃五老〃宣讲团命名为〃安喜话海尔〃品牌。主要讲课题目:1、海尔文化是海尔持续发展的灵魂;2、海尔互联网模式的实践探索;3、海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体会;4、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价值提升等。曾编著《基层党支部工作手册》、《简明党员手册》、《基层党组织工作手册》等书。曾获青岛市劳动模范,被山东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评为模范军转干部、立一等功1次。



电话:0531- 58889899      

传真:0531-87981162

邮箱:sdsqywhxh@163.com          

邮编:250011

地址:济南市历城区工业北路24478号东楼五楼


订阅号

视频号

服务号

网站手机版

技术支持: 酷站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