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奉献 履职担当
|
【南泥湾精神】 王安喜:从红色精神谱系中立心铸魂——《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时间:2022-03-21 南泥湾精神 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 ——1943年10月,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时的讲话 1.南泥湾精神的形成 1939年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对我根据地反复进行了大规模扫荡,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战积极反共,调集几十万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叫嚣着要“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我军不但在军事上要对付日、顽两军的夹击,还要对付他们的经济封锁,困难真是到了极点。在这严峻的历史关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1940年,朱德同志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精神亲赴南泥湾勘察调查,决定在此屯垦自给。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下,迅速掀起了生产热潮,战胜重重困难,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三五九旅开荒耕种30余万亩土地,年产粮900余万斤,把“处处是荒山”的南泥湾建成“陕北的好江南”,被中共中央西北局誉为“发展经济的前锋”。 三五九旅在大生产运动中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更是撒播下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南泥湾精神的种子。南泥湾精神的宣传推广,极大地激发了抗日军民的生产热情,陕甘宁边区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业繁荣的可喜景象。到1944年,除吃用全部自给外,三五九旅达到了“耕一余一”,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模范。 2.南泥湾精神的内涵 南泥湾精神体现和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 三五九旅刚开进南泥湾的时候,南泥湾还是一个梢林满山,荆棘遍野,野兽出没,人烟稀少的地方。战士们描绘那时的南泥湾是:“南泥湾啊烂泥湾,方圆百里山连山。雉鸡成伙满山噪,狼豹成群林里窜。猛兽当家百年多,一片荒凉没人烟。”条件艰苦可想而知,但广大指战员说:“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才能干好革命。”广大指战员积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克服困难,创造辉煌。 没有房子住,战士们先是露营,在用树枝搭起的简陋帐篷里住,遇到雨天衣服被子被淋湿,就烧火取暖,后搭草棚、打窑洞,解决了住的问题;粮食不够吃,就在饭里掺黑豆和榆树钱,旅团首长带头,冒着风雪严寒,到百里以外的延长等地去背粮;没有菜吃,战士们到山里挖野菜(如苦菜、地皮菜等),找榆树皮,收野鸡蛋,打猎(野猪、野鸡等),下河摸鱼;没有烧的,战士们就打柴烧木炭;穿得很困难,每个战士一年只发一套军衣,平时就缝缝补补,夏天光着膀子开荒、种地、打场,长裤改短裤,短裤改裤衩,磨破裤衩的布条打成草鞋,绝不浪费;没有生产工具,他们自己制造;没有耕牛,就用镢头;没有灯油,就用松树明子,或者把桦树皮卷成筒当灯点;缺少学习用具,就用桦树皮当纸,用炭当笔;没有擦枪油,就采集野杏仁榨油代替。部队在困难的时候,节衣缩食;在生产自给有余的时候,仍然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旅首长曾向全旅发出号召:“生产要多,消费要省。”1942年以后,部队已经达到了粮食自给,还是将瓜菜、红薯、山药蛋等掺和在粮食里做“八宝饭”吃,而且每天仍然坚持吃两干一稀。从1941年起,部队基本上没有向上级领过被子。战士们被子里的棉絮,早就滚成一团的疙瘩了,可是发下新被子时,战士们谁也不肯要,说:“哪天不打败日本鬼子,哪天就不换被子。” 三五九旅是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进行南泥湾开荒的,他们住在简朴的窑洞里,睡在硬邦邦的土炕上,吃着粗糙的小米饭,穿着打补丁的旧衣服,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投身于战天斗地的生产运动中。“敌人来了,拿起机枪战斗,敌人没来,拿起镢头种地”。没有住的地方,战士们就在树林里露营;没有菜吃,就到山上、河边去挖野菜;开荒的工具不够用,就盘起炉灶,自己动手打造工具……面对重重困难,三五九旅保持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困难面前逞英雄”,以自力更生的豪情、艰苦奋斗的韧劲,靠着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切。 在大生产运动中,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毛泽东同志开垦了一块地,种上了菜;朱德同志组织一个生产小组,开垦菜地三亩;1943年,中央直属机关等举行纺线比赛,周恩来同志被评为纺线能手,任弼时同志夺得第一名。在三五九旅,王震同志率领各级干部坚持在开荒第一线,担负与战士一样的生产任务。一位到边区采访的外国记者由衷赞叹道:“王旅长的双手像他的部下一样,由于劳动而生满了老茧。”王震同志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毛泽东同志为他亲笔题词“有创造精神”。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谱写了党和人民、领袖和群众同心同德、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凯歌。 1943年秋、三五九旅在南泥湾隆重举行生产展览会、展品丰富多样。农产品有谷穗、玉米棒、稻谷、南瓜、土豆、萝卜、白菜等。自制的生产工具有镢头、铁锨、锄头、镰刀、筐子、水车等:手工业品有草鞋、炕席、葫芦碗、筷子、羊角烟斗等;纺织品有毛呢军装、毛毯、毛线、毛巾等;学习用品有桦树皮笔记本、墨水、沙盘、石板等;还有桦树皮扑克、柏木象棋、牛皮大鼓、羊皮腰鼓、蛇皮胡琴等。展览会上还展出了几十张劳动英雄的照片和指战员们边生产、边训练的场面。 经过两年多的辛勤劳动,三五九旅做到了粮食和经费全部自给,而且缴纳公粮一万石,至1942年底,边区党政军学各部门经费自给率已达到一半以上,资产积蓄达5亿元左右,取之于己的部分已超过取之于民的部分。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上作报告,对1938年以来陕甘宁边区生产运动的情况与经验,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总结,他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 1943年底,陕甘宁边区召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劳动英雄及模范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中共中央举行招待劳动英雄大会,毛泽东发表《组织起来》著名讲话。他称赞劳动英雄和模范生产工作者“是人民的领袖”,号召把全部劳动力组织起来。这次大会,把边区生产竞赛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1943年2月,延安文艺界劳军团和鲁艺秧歌队80多人赴南泥湾劳军,萧三、艾青、田方等致慰问词。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歌舞《挑花蓝》唱道:“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从此脍炙人口的名歌《南泥湾》诞生,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得家喻户晓,都知道陕北有个好江南-南泥湾。 3.南泥湾精神永放光芒 南泥湾精神是我们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和动力,南泥湾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作为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南泥湾精神,不仅创造了一段历史,更为我党、我军的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尤其毛泽东亲自为南泥湾的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已成为南泥湾精神的象征。南泥湾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挥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实践中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踏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征程。我们党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起家的。虽然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方面实力大大增强,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但我们决不能丢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我们要走一条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实施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要激发全党全社会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品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基,也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的根基。实现伟大的理想,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继续传承和弘扬南泥湾精神,要坚持自力更生,认识到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更加主动办好自己的事情;要坚持艰苦奋斗,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不畏风浪、直面挑战,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一首《南泥湾》传唱大江南北,成为一代代人的共同记忆。当年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不仅形成丰富的物质成果,更结出了丰硕的精神成果。新的历史起点上,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都要传承和弘扬南泥湾精神,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资料来源:延安革命纪念馆,南泥湾陈列馆,《人民日报》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系列报道) 王安喜,1966 年5月入党,1968年3月入伍,1989年8月从部队转业,曾在青岛市纪委工作,1998年4月任海尔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事会主席,于2006年8月退休。退休后被被吸收为青岛市关工委“五老”宣讲团成员、青岛道德大讲堂讲师,被聘为青岛农业大学企业文化宣讲导师、北大民营经济学院等学校客座教授、山东省企业文化学会副会长,被市关工委〃五老〃宣讲团命名为〃安喜话海尔〃品牌。主要讲课题目:1、海尔文化是海尔持续发展的灵魂;2、海尔互联网模式的实践探索;3、海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体会;4、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价值提升等。曾编著《基层党支部工作手册》、《简明党员手册》、《基层党组织工作手册》等书。曾获青岛市劳动模范,被山东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评为模范军转干部、立一等功1次。 |